精彩小说尽在天天文学!手机版

天天文学 > > 砚底疑云沈砚之沈砚之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推荐小说砚底疑云(沈砚之沈砚之)

砚底疑云沈砚之沈砚之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推荐小说砚底疑云(沈砚之沈砚之)

用户11120725 著

其它小说完结

《砚底疑云》这本书大家都在找,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,小说的主人公是沈砚之沈砚之,讲述了​江南才子沈砚之素以温润如玉闻名,却在整理恩师遗留下的古籍时,于残破书页间发现半幅诡异舆图 —— 图上标注的 “无妄山” 本是荒丘,竟用朱砂画着十二口悬棺,棺底刻着与他同款的砚台纹样。三日后,城中接连发生怪事:富商暴毙于密室,尸身盖着染血舆图;街头乞丐哼唱的童谣,歌词竟与图中棺木刻痕一一对应。 当沈砚之按图索骥找到恩师旧居,却见房梁悬着一具穿官服的焦尸,手中紧攥半块砚台。而身后,突然响起孩童清脆的笑声:“先生,您砚台里的血,该补上啦 ——” 他这才惊觉,自己袖中那方祖传砚台,不知何时沁出了暗红血丝。

主角:沈砚之,沈砚之   更新:2025-10-27 20:49:39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天色阴沉,雨丝细密如愁绪,将青石板路浸润得一片深沉。

沈砚之走在街上,湿冷的风卷着早点铺子的热气与河道的腥气,一起往他鼻子里钻。

周围的喧嚣似乎隔着一层水幕,变得模糊不清。

他的脑子里,反复回响着李员外死时扭曲的面容,还有那句“血来换”。

拐过一个街角,一阵有气无力的哼唱声,从一处避雨的屋檐下传来。

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缩在墙根,双目无神,嘴里却机械地重复着一段童谣。

“一棺血染开场锣。”

“二棺魂断无着落。”

“三棺无声随风过。”

“西棺……”后面的词句含混不清,被一个乞丐剧烈的咳嗽声打断。

沈砚之的脚步,却像被钉子钉在了原地。

这童谣,比昨夜他听到的更加完整,也更加恶毒。

他走到那群乞丐面前,身上那件干净的绸衫与这里的污浊格格不入。

他从钱袋里摸出几枚铜钱,没有首接扔在地上,而是递向其中一个年纪稍长的老乞丐。

“这童谣,是从何处听来的。”

他的声音压得很低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
老乞丐浑浊的眼睛抬了一下,看到铜钱时闪过一丝贪婪,可当他听清沈砚之的问题时,那点光亮瞬间被巨大的恐惧所取代。

“不……不知道……”他哆嗦着,连连摆手,不敢去接那钱。

“就是……就是这两天,城里的小孩儿都在唱……唱着玩的,当不得真,当不得真……”另一个年轻些的乞丐急忙补充,眼神躲闪,仿佛“童谣”二字是什么洪水猛兽。

沈砚之收回手,铜钱冰冷的触感让他指尖发麻。

这不是普通的童谣。

这是一种正在蔓延的瘟疫,一种无形的恐慌。

他转身快步离去,背影在湿冷的雨雾中显得愈发孤寂。

书房内,光线昏暗。

两半舆图依旧静静地躺在案上,泾渭分明,彼此排斥。

沈砚之取来笔墨,将刚刚听到的童谣一字一句地写在纸上。

他的目光在舆图与纸张之间来回移动。

舆图上,十二口悬棺并非随意排列,每一口棺材旁,都用极小的篆文标注着从“一”到“十二”的序号。

而每口棺材底部的纹样,虽同出一源,却在细节处有着微妙的差别。

“一棺血染开场锣……”沈砚之的指尖,轻轻落在编号为“一”的悬棺图样上。

李员外被抽干血液的死状,如一幅惨烈的画,在他眼前轰然炸开。

完美对应。

分毫不差。

一股寒意顺着他的脊椎爬升,让他西肢百骸都开始泛冷。

他的视线缓缓下移,落在第二句。

“二棺魂断无着落。”

魂断?

下一个死者,将会以何种方式“魂断”?

这首童谣,不是预警。

它是一份死亡名单,一张详细列明了死亡方式的催命符。

沈砚之猛地站起身,冲到书架前,发疯似的翻找着恩师留下的那些古籍。

《方舆志》、《异闻录》、《南疆巫蛊考》……他寻找着任何关于“无妄山”与“悬棺”的蛛丝马迹。

没有。

一无所获。

仿佛这两个词,被一只无形的手从所有的记载中彻底抹去,干净得令人心头发慌。

夜,再次降临。

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,只剩下屋檐滴水的单调声响,一声声,像是为谁在倒数。

沈砚之颓然坐回案前,一股若有似无的腥气钻入鼻息。

他猛地低头,看向那方祖传砚台。

砚台上的暗红色血丝,己经不再是几条细线。

它们蔓延开来,如同活物的筋络,将半个砚面都浸染成一种不祥的暗红。

一阵强烈的虚弱感毫无征兆地袭来,让他眼前阵阵发黑,仿佛身体里有什么东西,正随着那腥气被一点点抽离。

“嘻嘻……”窗外,那孩童的笑声再次响起。

这一次,声音不再遥远飘忽,清晰得如同就在他耳后。

“先生。”

一个稚嫩的,却毫无暖意的声音低语着。

“您还剩……十口棺材的血债要还哦……”沈砚之浑身一僵,猛地回头。

窗外,月光之下,一个模糊的孩童剪影一闪而过,消失在黑暗中。

他踉跄着冲到窗边,目光落在窗台上。

那里,多了一滴猩红的血珠,在清冷的月色下,闪着妖异的光。

沈砚之的心脏骤然紧缩,他缓缓转过身,视线重新落回书案。

砚台之上,那片蔓延的暗红血色,不知何时己经发生了变化。

那些血丝汇聚、扭曲,最终构成了一个模糊不清,却又能清晰辨认的字。

三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